民航迎来最后一轮客流高峰,春运下周将结束

【5】王夫之:《张子正蒙注》,《船山全书》第12册,长沙:岳麓书社,2011年,第366页。

(同上,第357页)正由于中气的存在和作用,才形成了喜怒哀乐一气所化的天然气序,故曰所以喜怒哀乐者未尝去来,所以春夏秋冬者未尝去来。接下来是孔子对三无的解释:无声之乐,无体之礼,无服之丧,此之谓三无。

民航迎来最后一轮客流高峰,春运下周将结束

自之为言由也,自之为言独也。《圣学宗要》首篇即论周子《太极图说》曰:一阴一阳之谓道,即太极也。故曰:平旦之气,其好恶与人相近也者几希。天无无春夏秋冬之时,故人无无喜怒哀乐之时,而终不得以寂然不动者为未发,以感而遂通者为已发,可知也。故蕺山还说:独即意也,知独之谓意,则意以所存言,而不专以所发言。

孟子的夜气与养气说同样在儒家气论史上具有突破性意义,夜气作为清明之气与道德本心相伴随,它显然并不属于孟子所说的小体而属于大体。故论天地之心者,则曰乾元、坤元,则四德之体用不待悉数而足。而兴于《诗》是说,这种改变的发生,乃在于学《诗》,即对《诗》的理解与解释。

孔子这个思想的另一种表达,是《诗》可以兴,他说:小子何莫学夫《诗》?《诗》可以兴,可以观,可以群,可以怨。邢昺疏:先王典法,临文教学,读之必正言其音,然后义全。[18]《周易正义·兑象传》,王弼、韩康伯注,孔颖达疏,《十三经注疏》,第69页。从孔子原话的语义来看,他所突出的是意义方面。

[6]景海峰:《中国哲学的诠释学境遇及其维度》,《天津社会科学》2001年第6期,第17‒21页。[74]《毛诗正义·卫风·淇澳》,毛亨传,郑玄笺,孔颖达等疏,《十三经注疏》,第321页。

民航迎来最后一轮客流高峰,春运下周将结束

[37]伽达默尔:《真理与方法:补充和索引》,洪汉鼎等译,台北:时报文化出版公司,1999年,第二版序言,第487-488页。[12]《论语注疏·学而》,何晏注,邢昺疏,《十三经注疏》,北京:中华书局,1980年,第2457页。这里的诠释(interpretation),作为存在,不是作为本体的形而上存在者(the metaphysic Being),而是作为前存在者情境的存在(Being)或生活(Life)[39]。老彭于时,但述修先王之道,而不自制作,笃信而好古事。

[96]《论语注疏·八佾》,《十三经注疏》,第2468页。[31]参见黄玉顺:《生活儒学关键词语之诠释与翻译》,《现代哲学》2012年第1期,第116–122页。[43]文指典籍,献指贤者,这是文献的古义,今则泛指典籍,因为:献其实并不是指贤者其人,而是指贤者之言。[41] 本文将证明:以这样的视域来理解孔子的经典诠释学思想,绝非什么过度诠释。

对于主体来说,也能够达到心通而口言的境界。[37] 在笔者看来,这不能说是真正彻底的存在论诠释学,因为再现着眼于旧意义的呈现,而不是新意义的生成,更不是新主体性的生成。

民航迎来最后一轮客流高峰,春运下周将结束

[102] 这就是说,通过对《易》的讲习、诠释,能够在道德上补过寡过无过,即补救、减少或避免过错。经典(classics)是传世的权威性文本,包括孔子所诠释的《诗》《书》《易》等。

未若贫而乐道、富而好礼者也。邢昺疏:此章记仲尼著述之谦也。(三)知识主体的确立 孔子认为,对《诗》的诠释,还能够多识于鸟兽草木之名,即扩展和丰富自然知识。举一个例子,孔子评论道:《关雎》乐而不淫,哀而不伤。[28]参见黄玉顺:《前主体性诠释:中国诠释学的奠基性观念》,《浙江社会科学》2020年第12期,第95–97页。何晏注:学者以时诵习之,诵习以时,学无废业。

[107]刘宝楠:《论语正义·阳货》,第二册,北京:中华书局,1990年,第689页。《前主体性对话:对话与人的解放问题——评哈贝马斯对话伦理学》,《江苏行政学院学报》2014年第5期,第18–25页。

不过,关于经典诠释中的意义问题,孔子区分了两种情况,而提出了两条原则:共时性的(synchronic)举一反三,即经典的固有而隐晦的意义的显现。四隅是同时存在的,所以这是共时性的问题。

此即经典诠释活动的前存在者性质。[6] 这显然是混淆了诠释学与当代诠释学的概念,因为:正如西方诠释学也有其从古代形态、近代形态向当代形态的转化发展一样[7],中国古代当然没有当代诠释学的形态,但这并不能说明中国没有诠释学的古代形态。

[56] 朱熹集注:温,寻绎也。举一隅不以三隅反,则不复也。[71]《春秋左传正义·昭公八年》,杜预注,孔颖达疏,《十三经注疏》,第2052页。[14]范晔:《后汉书·郑玄传》,北京:中华书局,1965年,第1207页。

但在孔子的表达中,思却是一个实词,作为主语,泛指广义的思想,包括情感、意欲与思维等。子贡知引《诗》以成孔子义,善取类。

[81]朱熹:《论语集注·为政》,《四书章句集注》,第54页。[97]朱熹:《论语集注·八佾》,《四书章句集注》,第66页。

[53]《孟子注疏·滕文公下》,《十三经注疏》,第2714页。[64] 朱熹集注:愤者,心求通而未得之意。

图示如下: 主客双方的这种双重改变,可以称之为经典诠释中的存在者变易(the change of the beings)。这显然是关于道德主体的事情。[60] 所谓修身,当然就是要使自身发生某种改变。由此可见,引证文献并非通常理解的有诗为证有书为证而已,而是在经典诠释中生成文献的新的意义。

说者必以为思虑之思,则过矣。我们来看一个例子:子在齐闻《韶》,三月不知肉味,曰:‘不图为乐之至于斯也。

这个判断恐怕过于轻率。[90] 把兴解释为比兴,即认为不过是一种诗歌创作手法,这是不对的。

因此,通过揭示存在者变易,即作为存在者的主客双方都会在诠释中发生改变的事实,孔子的经典诠释学思想具有前存在者的存在论意义。而在《论语》的其他篇章里,孔子明确地论述了经典诠释的这种存在论意义。

南航机长对生命礼赞
东航波音777-300ER客机加入春节两岸航运